夏季气温高、湿度大,是病毒繁殖的高峰期,也是蚊虫活跃的季节,容易引发多种疾病。以下是夏季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,涵盖中暑、肠道传染病、蚊媒疾病、皮肤病等,帮助您科学防护,健康度夏。
一、中暑:高温下的“隐形杀手”
原因: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或剧烈运动导致体温调节失衡,引发头晕、恶心、呕吐,严重时可致热射病(危及生命)。
预防措施:
避免高温时段外出: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减少户外活动,尤其是老人、儿童、孕妇及慢性病患者。
及时补水:
少量多次饮水,每日至少1500-2000毫升,可适量补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。
避免饮用含酒精或高糖饮料,它们会加速脱水。
穿着透气轻便:选择浅色、宽松、吸汗的棉质衣物,戴宽边帽和太阳镜。
使用防晒用品:外出前30分钟涂抹SPF30+以上的防晒霜,每2小时补涂一次。
随身携带防暑物品:如清凉油、藿香正气水、小风扇等。
急救处理:
迅速转移至阴凉处,解开衣物散热。
用湿毛巾冷敷额头、颈部、腋窝,或用冰袋降温。
若出现意识模糊、抽搐等严重症状,立即就医。
二、肠道传染病:病从口入需警惕
常见疾病:痢疾、霍乱、伤寒、感染性腹泻等,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。
预防措施:
注意饮食卫生:
不吃生冷、变质、过期食物,生熟食分开存放和加工。
瓜果洗净后削皮食用,避免直接啃食。
加热食物:肉类、海鲜需煮熟煮透,剩菜剩饭充分加热后再食用。
喝安全的水:不喝生水,尽量饮用开水或正规瓶装水。
勤洗手:饭前便后、处理食物前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,或使用免洗洗手液。
症状提示:
腹痛、腹泻、呕吐、发热,严重时可出现脱水、电解质紊乱。
若症状持续或加重,需及时就医并补液。
三、蚊媒传染病:防蚊是关键
常见疾病:登革热、疟疾、乙脑等,通过蚊虫叮咬传播。
预防措施:
清除积水:
定期清理花盆、水桶、轮胎等易积水容器,防止蚊虫滋生。
家庭水生植物每周换水1-2次。
使用防蚊用品:
安装纱窗、蚊帐,睡觉时使用电蚊香或驱蚊液。
外出时穿长袖长裤,涂抹含避蚊胺(DEET)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。
避免蚊虫高峰期外出:
登革热高发区(如东南亚)尽量减少黄昏和黎明时段的户外活动。
旅行防护:
前往疟疾流行区需提前服用抗疟药,并携带防蚊用品。
症状提示:
登革热:突发高热、头痛、眼眶痛、肌肉关节痛、皮疹。
疟疾:周期性寒战、高热、出汗,可伴贫血和脾肿大。
若出现上述症状,需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。
四、皮肤病:夏季高发需防护
常见疾病:痱子、晒伤、虫咬性皮炎等。
预防措施:
保持皮肤清洁干燥:
夏季出汗多,需勤洗澡、更换衣物,避免长时间穿湿衣服。
防痱子:
穿透气衣物,保持环境通风,可使用爽身粉或痱子粉。
防晒伤:
避免长时间暴晒,外出时戴帽子、打遮阳伞,及时补涂防晒霜。
防虫咬:
避免去草丛、树林等蚊虫多的地方,外出时喷洒驱蚊液。
症状处理:
痱子:用温水清洗后涂抹炉甘石洗剂。
晒伤:冷敷皮肤,涂抹芦荟胶或保湿霜,避免抓挠。
五、空调病:室内外温差需调节
原因:长时间待在低温空调房,突然进入高温环境,导致免疫力下降,引发头痛、乏力、关节痛等症状。
预防措施:
控制空调温度: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℃,建议设置在26℃左右。
定期开窗通风:每天至少通风2次,每次30分钟。
避免直吹身体:空调风不要直接对着头、颈、关节吹。
补充水分:空调房内空气干燥,需多喝水或使用加湿器。
六、其他夏季健康提示
合理作息:避免熬夜,保证充足睡眠,增强免疫力。
适度运动: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锻炼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中暑。
情绪调节:高温易引发烦躁情绪,可通过听音乐、冥想等方式放松心情。
特殊人群防护:
老人、儿童: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,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。
慢性病患者:按时服药,控制血压、血糖,避免病情波动。
总结:夏季疾病预防需“防暑、防病、防蚊、防晒”四管齐下,从饮食、卫生、环境等多方面入手。若出现持续高热、严重腹泻、意识模糊等症状,务必及时就医,切勿拖延。